鹤壁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培训班    成人舞蹈班教案
(下午班)教师袁晶晶
由于训练的对象是广大舞蹈爱好者 她们利用业余时间过来训练,所以,在训练内容上我们采取新内容重复的形式以方便学员们能够牢牢记住 并且学会。
三月份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藏族弦子舞蹈
教学目的:
藏族弦子舞蹈开泛儿课屈伸动律练习;屈伸动律组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藏族弦子舞屈伸动律
教法和学法
示范法、讲授法、启发法、引导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藏族踢踏舞
二、学习新课:
 
导入语“弦子藏语称为谐 起源于四川巴塘 流传整个藏区 巴塘语称叶。 谐的曲 调优美  柔颤 富有 歌唱性 其舞蹈动律松弛  柔美 开朗 舞时
女各站一排围成圆
其他人随其后 时而向圈内聚拢 时而散 开
 
手臂做出撩袖、甩袖、抛袖等动作”。
 
1、手形  
1 长袖状态 五指自然延伸。
 
2 握袖状态 五指空心拳。
 
2.、脚位
 
1 自然位 脚跟并拢 脚尖略分开。
 
2 丁字靠步 站丁字步 前脚勾脚 脚跟着地。
 
3 旁点靠步 自然位 一脚脚掌旁点地 略屈膝。
 
3.、手位
1 扶膀 脚站自然位 双手手掌扶于膀上 手指贴膀 注意腕下压于膀上。
2 单背袖 一手扶膀 一手屈肘90 度于肩上 手心向前。
3 旁展单背袖 一手屈肘90 度于肩上 手心向前。一手肩旁略下方自然直臂。 
4 旁展单提袖 一手头上方提袖 手心向下 一手侧旁略下方自然直臂。
5 前后手 一手屈臂于体前 一手屈臂于体后 手心向上
6 双手礼 献哈达 重心置于左腿半蹲 右腿直膝右斜前45°脚跟点地,上身前倾,头略低,双手手心向上摊于体侧肩稍下,如双手捧哈达状。单手礼:重心置于左腿半膊 右腿直膝右斜45°脚跟点地 上身右 右臂摊向右斜前 左手手心扶住右肘。
4. 体态
 
1坐懈跨上身松弛略前倾。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性格特征、服饰特点(上衣系于腰间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关的因素。
2 基本动律膝部松弛有弹性、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并形成下身主动、上身被动、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
5、动律:
1屈伸动律练习;
2、屈伸动律组合
三、巩固练习:
弦子屈伸组合
1、音乐:《翻身农奴把歌唱》
 
2、动作组合:
准备 8 拍
1方向,
自然位;从第五拍起,双手经旁划上弧线自肩前落下成叉腰手 最后一拍屈双膝。
① -8 
原地屈伸两次;最后半拍重心移至左脚。
② -8 
右脚向旁打开至八字位,原地移动重心屈伸四次;最后半拍右脚收回自然位。
③ -4 原地移动童心屈伸四次;5-8 右脚起屈伸后退四次。
④ -2 右脚旁移转对8 方向丁字位屈伸一次,双手经体前交叉打开至斜下手位;3-4 做
④ -2 拍的反面动作;5-6 右脚往4 方向上步,右手对4 方向斜上撩袖,随之左转体对8 方向,丁字位屈伸一 次,同时左手对8 方向单臂袖右手斜后平开。7-8④做 5-6 的反面动作。
⑤-8:右脚起屈伸行进八次,双手经体前交叉分子至叉腰手。
⑥-8:右脚起屈伸后退八次。
⑦-8:重复⑥ -8 动作,两人一组左肩相靠平步后退绕一圈,同时盖左手、掏右手成左叉腰右单臂袖。
⑧-5:右脚起,对1方向屈伸行进五次,双手经体前交叉分开至斜下子位。6:屈右腿,右手平开手位,左手经右下划至体前。7-:上左脚,左转体对5方向,左手经前向旁打开。8-:右脚至后踏步位,左手对4方向斜下子位,右手单臂袖,目视4方向斜下。
四、课(章)后小结:
⑴.屈伸动作重心在全脚,重拍向上,长伸短屈,连绵不断。
⑵.叉腰手要求掌根部按在跨骨上,五指松弛地扶向腹内侧斜下方 肘略向前。
⑶.屈伸动作在移动重心时,重心一侧的胁部要页势松懈,也称“坐手跨”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
脚位1 自然位2 丁字靠步、3 旁点靠步
手位1 扶膀、2 单背袖3旁展单背袖、(4)旁展单提袖、5 前后手、(6)双手礼献哈 (7)单手礼
体态:坐懈跨 
四月份教学内容:
 
藏族 弦子
教学内容:弦子舞步
一、单靠步;连靠步;长靠步;靠步组合
 
教学目的:
学会单靠步、连靠步、长靠步等靠步步伐,掌握弦子舞步的基本动律与靠步的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单靠步、连靠步、长靠步
教法和学法:示范法、讲授法、启发法、引导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藏族踢踏舞
二、学习新课: 导入语“弦子藏语称为谐 起源于四川巴塘 流传整个藏区 巴塘语称叶。 谐的曲 调优美  柔颤 富有 歌唱性 其舞蹈动律松弛  柔美 开朗 舞时女各站一排围成圆其他人随其后 时而向圈内聚拢 时而散开手臂做出撩袖、甩袖、抛袖等动作”。
1.平步:两拍或一拍一步,以右脚为例,预备拍左腿左腿屈膝,身体重心下移,同时右腿屈膝右脚离地。前半拍,右脚落地,双腿膝关节慢慢伸直,身体重心上升。后半拍右腿屈膝,身体重心下移,同时左腿屈膝,左脚离地。抬落腿时应有艰难、沉重的感觉。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
 
2.靠步:在平步的基础上,动力腿用脚跟靠在主力腿脚掌内侧,同时双膝慢慢伸直。
 
1单靠:两拍完成,以右脚为例,第一拍右脚平步一次;第二拍左脚勾脚落至右前丁字靠步位
 
2长靠步 三步一靠  四拍完成 右起横走三步 身体随脚步慢慢转向2点,第四步左脚靠步同时身体转向8点。
3连靠 动作同单靠 , 但不换脚做, 连续一个脚做靠步, 可原地做 也可碾地转做。
三、巩固练习:
 
弦子舞步靠步组合1.音乐:《爱木错》
2.动作组合:准备
 
4 拍 :体对 1 方向,自然位;右脚起,丁字位转体靠步依次对 8 、 2 方向,双手体前划分手至叉腰手。
 
① -8:右脚起两拍一次交替对 2、8 方向做交叉靠步。 
② -4:右脚起对 8、2 方向各做一次丁字位转体靠步。 5-8 重复② -4 动作。  ③ -8:右脚对 3、7 方向各做一次两步一靠,双手随之做左、右划子单臂袖。④-8:右脚起后退做两步一靠次,双手左、右后斜下子位。⑤ -4:右脚起对 2 方向两步一靠  交叉位 ,左手斜下子位,右于经体前上划至斜上手位。  5-8:左脚起对 6 方向做⑤ -4 的反面动作。 ⑥ -8:重复⑤-8 动作,体依次对 8、4 方向。  ⑦ -2:左转身,对 8 方向上右脚交叉靠步,双扬子,自视 8 方向斜上方。3-4:右脚后撤交叉靠步,左单臂袖。  5-6:左转身上左脚交叉靠步,体对 6 方向,右单臂袖。7-8:右脚上步左转身,对 2 方向上左脚交叉靠步,上身对 8 方向,右手经左肩前下划至方向斜下,左手经右肩前上划成单臂袖,面对 2 方向斜下方。③-2:左脚往 6 方向撤步交叉靠步,右单臂袖。 3-4:右脚起,右转身向 4 方向交叉靠步,左单臂袖。 5-6:右转身,上左脚对 8 方向交叉靠步,右单臂袖。 7-8:右脚后撤交叉靠步,左单臂袖。
四、课后小结:
⑴.要强调主力腿与动作腿的配合 主力腿屈时动作腿抬 , 主力腿伸时动作腿靠。 
⑵.做靠步的抬腿动作时 , 要由膝部带动 , 有提起重物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单靠步、连靠步、长靠步、靠步组合
 
五月份教学内容: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
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U盘 音乐、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授课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
a.教师示范
b.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4.介绍持巾法。
a.握巾
做法:手握手巾三分之一处,五指松弛,食指顺手巾的圆形方向自然延伸。
b.三指夹巾。
做法:手巾花对折,手心对上,中指于手巾花下面;食指、无名指于手巾花上面,成三指夹巾。
注:作法在缠花时运用。
5.动律训练基本动作介绍。
a.动律
1.上下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下压,另一侧腰上提,交替进行,呈下弧线运动,重心在下,四拍、两拍成一拍完成。
2.前后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前送,另一侧腰回拉,交替进行,重拍在里,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3.划圆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左右两侧腰围绕腰轴前、后、上、下交替划立圆,重拍在前下,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b.压脚跟。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脚跟快起快落,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强调稳、艮。
6.组合编排:
准备:正步,垂手。
前奏:四拍。
5——6拍  斜下方摊手。
7——8拍  双手里绕腕经体前划半弧线回叉腰。
    音乐:1X8   压脚跟四次
          2X8   上下动律,压脚跟
          3X8   压脚跟
          4X8   前后动律,压脚跟
          5x8    压脚跟
          6X8    压脚跟划圆动律
注:强调“扭”。脚跟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压脚跟强调艮,动律强调扭。
7.学上自由讨论,自由练习,教师给予个别纠正。
三.布置作业。
练习课堂所学知识
六月份、七月份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一、    训练软开度。
二、    训练协调性。
三、    初步了解民间舞:东北秧歌。
教学方法:
1、  现身示范法;2、单一抽查法;3、集体练习法。
教学内容:
一、    把上基本功基础训练:软度、开度、力度的训练。
二、    把下训练:身韵组合、小跳、中跳、大跳。
三、    民间舞:东北秧歌单一步伐与手势的训练。
四、    素质训练:腰、背、腹肌的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把上基本功基础训练。
二、    难点:民间舞的韵律接受。
教学过程:
一、    把上基本功训练
1、开肩:面向把杆,双手双脚齐肩宽,小臂搭在把杆上身往下压,膝盖伸直,两拍一次,四个八拍。                                     
2、压腿(前、旁、后):前腿时同手(三位)同脚,左手单手扶把,用肚脐眼去找大腿,还原时手先起来;旁腿时左腿右手,要求用后背去找大腿;后腿时人往长拉,手先下去找后脚尖,抬头,膝盖外开。前、旁、后腿各压八个八拍,每四拍压一次。换腿压反面。
3、踢腿(前、旁):单手扶把踢把杆外腿,准备拍山膀手,脚尖后点地。两拍踢起,两拍点地,四拍还原,踢完换旁腿(脚五位)。前、旁各踢八个八拍,然后往把杆转身1800直接换反面。
4、双手扶把踢后腿:要求膝盖外开,四拍踢一次,还原时脚尖前点地,四个八拍后换腿。
把上基训部分(均由老师讲解示范后让学生跟音乐做,老师逐一纠正)结束,休息五分钟。
二、把下训练
1、身韵组合:准备拍盘腿坐在地上,双手自然扶着膝盖,后背挺直。四拍左肩冲,四拍还原,换反面。做四次,左右各两次。双手打开经七位到三位,四拍,上身往下趴持续八拍,四拍起来;双手打开经七位回到背手位;四拍右手波浪手,四拍还原,换反面,左右手各两次。双手经七位到三位,四拍成左手七位右手二位,双晃手到反面,重复一遍;手到三位左右各四拍摇摆手两个八拍,收背手结束。
2、小跳:一位准备。身对1点,一位半蹲,然后在快速直起的同时,推地绷脚跳起,落地时先落脚尖,脚掌到全脚,成一位半蹲。一拍一个连续跳四个八拍。跟音乐
3、中跳:准备与小跳同,变化是跳起时要求越高越好,落地后还原直立再跳第二个。一个八拍跳一次,连续八个八拍。跟随音乐
4、错步大跳:左丁字步面向8点(人站台右后)左手七位,右手二位手向前准备,左脚尖点地一个错步(手变七位)左腿右手向8点,左手七位,右腿后抬腾空跳起,每人跳两次换反面。老师数拍。
把下训练部分结束,休息五分钟。
把上、把下两个部分均为复习旧课,视学生进步情况提高要求。
三、新课内容:民间舞
1、东北秧歌的简单脚步:
①     前踢步:正步双手叉腰准备,单脚勾脚尖往前上方踢,稍离地立刻还原,换腿反面。
②     后踢步:变为往后踢,要求与①相同。
③     十字步:左脚往右前方迈一步,然后右脚再往左前迈一步,再接在左脚左迈,然后右脚收右后方,左脚收回还原。
2、手势的训练
①单臂花:左手叉腰,右手伸出左右各一个里绕花。
②十字花:双手胸前交叉绕完花再打开双山膀绕一个,重复多次。(正步站立)
③梳头花:一手山膀一手耳旁绕花,换反方向做重复多次。
以上新课部分均由老师示范一遍然后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最后老师再逐一纠正。
三、简单的舞蹈组合:
把上面所教的内容连接起来跟音乐一起做,老师示范学生模仿。
四、素质训练:
1、平躺地面双腿并踢,每人30次,练习腹肌。
2、平躺地面不借助外力完成仰卧起坐,每人30个,练习腹肌。
3、两人一组,一人双手撑地,双脚被另一人抬起,双手往前走,每人绕舞蹈室一个来回,练习腰、背肌。
五、课后作业:练习记忆东北歌组合;
八月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地面勾绷脚
基 训(扶把弯腰)
蒙古族民间舞蹈(硬腕组合)
教学对象:舞蹈阿姨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舞蹈组合的学习,掌握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和动作特点。
2、技能目标: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使舞姿大方舒展,具有节奏感。
3、情感目标: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愉悦的心情,并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硬腕由腕部带动手掌有弹性的提压,切记不要手指主动。
2、难点:手腕顿挫感的保持贯穿和步伐的协调。
教学方法:
1、示范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采用面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分解讲解法:在教学中对组合动作中的单一动作进行分解,强调它们之间的连贯性。
教学过程:
一、勾绷脚地面活动热身
通过地面活动热身,强调背、腰、胸、颈、肩、头、臂的直、立、开、扩展和延伸,逐步改变不良的体态习惯。
二、基 训
扶把弯腰练习:双手扶把
1、手臂准备至单托掌位(1次)一个八拍;
2、侧弯腰(1次)两个八拍;
3、还原双手扶把位(1次)一个八拍;
4、后弯腰(1次)两个八拍,转身单手扶把;
5、手臂准备至单托掌位(1次)一个八拍;
6、前弯腰(1次)两个八拍,手至单插腰位;
7、后弯腰(1次)两个八拍,转身反方向单手扶把;
8、反方向动作同5—7一样;
9、最后还原双手扶把;
10、保持双手扶把的站姿和体态。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硬腕组合
1、练习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
2、练习硬腕组合中的动率元素
3、练习硬腕组合中的脚的位置及眼神定位
4、手脚配合综合复习
5、教学组合中的新动作:双手跨两侧硬腕,同时先右脚旁移重心,然后还原左靠步位,双手打开硬腕,反面重复两个八拍至结束。
6、配合音乐综合训练身体协调感及对蒙古族舞蹈的理解和表现力。
教学小结:
复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动作要领,布置课下练习的内容。
九月份十月份教学内容
一、复习上堂课所教蒙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手形、手位、脚位、舞姿。
二、体态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准备:小八字位双手下垂自然体态8拍准备
1、从6点转向4点位基本体态4拍。
2、右腿跪地面向5点,慢起2拍再回原位。
3、双手慢起手心向上,由体测斜下位慢起经平开位到体测斜下位。
4、迅速转向一点正行礼位下落。
5、右腿4点斜出,同时左手8点斜上位,躺身4点。
6、同5反方向
7、右腿4点斜出,同时左手8点斜上位,向4点舞姿坐。
8、向8点上右步,左腿跪,同时出左手平伸,慢起右腿,左转。
9、大八字步位,双手手心向上起,经斜下到斜上,蹉步变双手叉腰。
10、上右步双手经斜下位到斜上位,双手合慢慢经体前下落打开,变基本体态面对2点转向8点。
11、基本体态位4拍,4拍转向2点,到前点步位,再转向8点4拍基本体态位。
12、向8点敬酒位,向右转接自转一圈。
13、2点上步提板腰前点部位,接正行礼慢下,2点上步踏步侧行礼,向6点大八字位,双手经斜下位到斜上位,接蹉步叉腰位,上右步双手合慢慢经体前下落打开,变基本体态。
14、基本体态位转身垫步向前起左臂、右臂。接前后绕臂,变基本体态对8点位。
15、向3点含胸向2点打开,反面一样。
16、上右步大掖步,上身随晃,接向4点提压腕,变身8点
17、双手提,双脚立,右划,变左手胯前按手,右臂平开位,同时右脚踏步,接向左转接自转,双臂掏打开。
18、群舞向心左转,舞姿打开结束。
十一月份十二月份教学内容
蒙族硬腕组合
一、 硬腕的单一性训练
做硬腕时五指要自然平伸,由腕部带动手掌有弹性地提、压,切忌手指主动;突出腕部的顿挫感,干脆利落,柔中带刚。训练时要注意做到呼吸起伏和身体的晃动协调一致。
二、硬腕训练组合
准备(8拍)于台左侧,体对3方向,双手斜上手位。
1、右脚起平步六步,双手斜上手位交替硬腕。
2、右脚往4方向上步,右手对4方向斜上提腕,左手右肩前压腕。
3、左转身,左手提腕至左胯前,右手经左肩前压腕至右胯前。 
4、右脚上步成前踏步,往7方向横垫步,双手于胯前手位交替硬腕。
5、左脚重心,抬右脚左转-圈,左手提腕,右手压腕。
6、右脚起平步行进,双手斜上手位交替硬腕。
7、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立、压半脚掌两次,双手斜上手硬腕两次。
8、右脚向8方向上步成踏步,右手斜上,左手右肩前,体对8方向,面对2方向,硬腕—次。
9、右脚往6方向撤步,双手对8方向做反面动作。
10、左转身,体对6方向,面对8方向,右脚上至前点步位顺势走蹉步,右手斜上,左手右肩前,硬腕。
11、左脚上步成前踏步,往3方向横垫步,双手于胯前手位交替硬腕。
12、左转身,右脚往旁打开成八字位,体对1方向,双手于胯前压手位,右起交替硬腕四次。
13、撤右脚成后踏步,双手胸前交替硬腕四次。
14、右脚往旁打开成八字位,双手体前手位交替硬腕四次。
15、右脚成后踏步,双手斜下手位交替硬腕四次。
16、左转身,右脚对8方向上步成八字位,体对6方向,面对8方向,磁手平手位交替硬腕;第四拍左手提腕至斜上手位,右手压腕至右胯旁,左转身成右后踏步,体对l方向。
17、右手斜上,左手乎手,双手交替硬腕。
18、重心后移成左脚前点,左手头左侧提腕,右手右肩前压腕。
19、重心前移成右后踏步,右手眉前提腕,左手胯前压腕。
20、右脚对3方向上步左脚眼上至正步位屈膝跺步,双手于胸前右侧,右手压腕,左手提腕。
21、左脚往7方向撤步,右脚后撤成右后踏步,手臂做同上的反面动作;最后半拍 da重心移至右脚。
22、双脚踮起,上左脚平步左转身走一圈成体对1方向,双手斜上手位交替硬腕。
23、动作同上,往1方向流动。
24、左脚上至交叉位双脚踮起,双手斜上右晃手双提腕。
25、原地碎步左转成体对5方向。
26、左脚起对5方向上三步,第三步时左转身对1方向,右脚后点步位;双手经头上交叉硬腕至平手位提腕。
一月份二月份教学内容
维族舞蹈
教学目标:通过对维族舞蹈的学习,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基本体态,风格特点(昂首、挺胸、立腰是基本特征。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脚部动作的充分运用,使其动态多样,造型优美。
教学目的: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 了解维族舞蹈的特点与风格,掌握维族舞蹈。
教学重点:维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1摇身点颤和摇身点颤配合手位,2托帽式。3三步一抬。
教学难点:新疆舞要求协调性,手和脚的配合准确到位,把音乐的节奏转变为心灵感应,心灵感应传达到膝盖,膝盖转为颤动之后遍及全身。
教学方法:
讲授式、示范式、指导式、反复练习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基本动律组合》
a、动作——基本动律组合的 1摊绕腕2平开手位摊绕腕  2摇身点颤分解动作。
b、规格要领——
1、摊绕腕动作:推绕腕动作出手要慢,绕腕要快,运动线要平。
2、在平开手中:要注意脚的位置在身体的旁边,抬头扬下巴,表现维族舞蹈高贵的姿态。
3、在摇身点颤中要用膝盖的颤动带动全身的颤动。
c、重、难点——基本动律和节奏
二、导入新课
(一)《维族舞蹈基本综合训练组合》
1、学习新动作:
摇身点颤   ‚托帽式  ③三步一抬
2、规格要领:
摇身点颤:点颤动律中摇身与膝部微颤的协调配合是通过气息的带动,鼻尖和额头带动身体的左右横向摇动,以及膝部的微颤,脚掌拍打地面要短促有力。
托帽式:  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弯曲向上,手掌对着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的指尖在左耳朵的略上方弯曲,仰头眼睛看右手的,在正面看两个手臂与身体是一个平面,手,头的姿态正确,到位。
三步一抬:  前两步紧和进退步一样,手位,以身体为中心,双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抬头。走三步,抬一步,当抬步的时候身体要压住,不能有上窜的感觉,感觉是在一个上下平面做动作。
3、反复练习及指导教学:
将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分别地进行练习,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动作的要领、要求,做到每个手、脚的位置以及步伐等做到位置的准确性和动作的规范性,单一的进行练习、纠正;再配合音乐进行反复的练习。